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左晨
記者觀察
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等“新四化”正加速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不少車企卻有著高級人才招聘難的困擾,年薪百萬也難覓智能網聯汽車復合型選手。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到2025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人才總量預計達到120萬人,但人才缺口預計達103萬人。
在武漢,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悄然開啟——
2月23日,在位于武漢經開區的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商品研發院內,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小伙,圍坐一團討論著項目進展。
他們不是這里的員工,而是一群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生。2022年,武漢理工大學與東風公司共同成立“東風躍遷班”。這種定制化人才培養模式正不斷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輸送創新型人才。
學業和產業無縫銜接 讓大學教育走出“象牙塔”
隨著新能源汽車競爭進入下半場,智能網聯汽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的新高地。
支持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技能人才成為發展的關鍵。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副院長胡杰認為,智能網聯汽車要求研發人才兼具車輛、機械、信息與通信、計算機、電氣、軟件等多學科、多專業背景,這類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湖北本地企業用人成本極高。
為培養未來人工智能及汽車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2022年,武漢理工大學聯合東風公司開設首屆“東風躍遷班”,面向全校進行限額招生。
躍遷班采用“1+2”培養模式,由武漢理工大學與東風公司聯合培養,即第一年在武漢理工大學完成所有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及選修課程的學習,第二、三年進入東風公司進行專業實踐培養和學位論文等工作。學生培養主要依托東風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揭榜掛帥項目及前瞻性科技項目,采取學業導師和產業導師“雙導師”負責制。
“首屆躍遷班選拔了44名學生。”胡杰介紹,這些學生均為武漢理工大學2022級非定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數理基礎扎實、學業成績優秀,并有志于投身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事業。
人才定制培養 減少員工“磨合期”
眼下,東風股份智能網聯開發中心正進行輕型商用車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來自武漢理工大學的40名學生,便是其中的參與者。
“這項技術研發,涉及計算機、軟件工程、自動化等多個專業,招人比較難。”東風股份智能網聯開發中心主任設計師陳暉稱,“一個有項目經驗的研究生,年薪30萬元起步,拿百萬年薪的大有人在。”
為了快速搭建團隊,提高研發效率,在“東風躍遷班”的基礎上,2023年,東風股份與武漢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共同成立的“產學創躍班”揭牌。
24歲的鄭嘉辰,就是這個班的學生。去年7月,學校課程結束后,他成為項目一員,參與項目軟件開發和調試。“在學校,老師會指導我們優先選擇相關課程,并提前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鄭嘉辰說。
“整個項目組80人,創躍班的學生占一半。”陳暉介紹,學生以項目制形式參與,在正式員工指導下開展工作,優秀博士能直接參與項目開發。與正式員工身兼多個項目相比,他們更能心無旁騖地干項目。
開展培訓、導師帶徒、進入實操場景……經過半年的“訓練”,鄭嘉辰已初步具備企業對工程師的要求。“現在,我不僅能獨立編寫代碼,還能與正式員工交流技術,開展項目場景測試了。”談起自己的成長,他很自豪。
陳暉表示,對于企業而言,這種快速、靈活的方式,能解決短期內人員招聘難;對于學生而言,能加速職業化進程,完成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工程化的轉變。創躍班的學生通過考核后,還能直接入職企業。
對接創新需求 武漢理工大學車谷校區9月投用
在產業人才與高校人才“雙向流動”方面,不少企業已有探索。
比如奇瑞汽車與安徽工程大學共建“國際工程師學院”;一汽與吉林大學共建“紅旗學院”;百度與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共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學院”等。
去年7月,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成立,將入駐武漢理工大學車谷校區。該學院將探索高校與區域協同發展模式,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和前沿領域關鍵技術,對接武漢經開區產業創新發展需求,解決相關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問題,培養輸送一批一流創新人才。
今年9月,武漢理工大學車谷校區即將投用。車谷校區規劃建設人工智能產教融合示范學院、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智能汽車、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三大領域,建設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智能交通技術等七大創新平臺。
“未來各行各業都將依賴科技創新,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優勢,再轉化成為產業優勢才是關鍵。”胡杰建議,湖北可以成立國家級汽車產業創新平臺,進一步推動跨行業整合資源,推動產業協同創新,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戴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