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施蘭貝格,工人在德國埃斯維機床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作。該公司的機床產品廣泛應用于生產汽車復雜零部件。(新華社發)
曾長期繁榮的德國汽車業如今陷入困境。由于面臨需求疲軟和訂單短缺等問題,德國汽車業被迫通過裁員來實現“斷臂求生”。與此同時,由于能源價格飆升和經濟持續疲軟等原因,部分企業正在遷離德國。電氣化轉型過于緩慢是德國汽車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國際局勢的緊張如俄烏沖突等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困境。
盡管全球汽車市場依然穩健活躍,但曾長期繁榮的德國汽車業如今卻陷入困境。
今年以來,德國汽車業的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3年,這個行業還在創造歷史性的營收和利潤紀錄,各大企業充滿增長信心。然而到了今年,銷量和利潤已出現兩位數的下滑,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恐慌情緒在企業管理層不斷蔓延。
由于面臨需求疲軟和訂單短缺等問題,德國汽車業被迫通過裁員來實現“斷臂求生”。德國工商大會的一項研究顯示,德國汽車業一半以上的公司都在計劃裁員,只有7%的企業預計會增加就業機會,此外,超過一半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都存在壞賬以及流動性瓶頸等融資障礙。
近日,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表示,計劃在未來幾年裁減汽車部門多達5500個工作崗位,另外還將減少約1萬名員工的工作時間和工資。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的此次裁員計劃已成為德國汽車業困境的最新縮影。
無獨有偶,除博世集團,本月陸續有多家在德車企及供應商企業公布裁員計劃。舍弗勒集團宣布,將在2025年至2027年之間在歐洲裁員4700人,其中在德國將裁員2800人,且德國有10個工作地點受到裁員影響;福特公司宣布,到2027年底,歐洲總共將裁員約4000人,其中在德國將裁員2900人,大部分被裁減的工作崗位在科隆工廠;大眾集團表示,集團管理層已確定將關閉至少3家德國工廠,并裁減數萬名員工,以削減運營成本;蒂森克虜伯公司表示,目前公司正準備調整生產網絡以及大幅精簡行政管理部門,計劃到2030年裁員5000人,此外還將有約6000人轉給外部服務供應商。
與此同時,由于能源價格飆升和經濟持續疲軟等原因,部分企業正在遷離德國,令德國作為汽車制造中心的地位再次受到打擊。跨國輪胎巨頭固特異和米其林先后宣布計劃關停德國工廠,后者將客戶聯絡中心從德國卡爾斯魯厄遷至波蘭。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主席穆勒對此表示,歐洲和德國失去競爭力的狀況正在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越來越多公司推遲或完全取消在德國的投資計劃,超過三分之一的公司計劃將投資轉移到海外。
分析人士指出,德國汽車業面臨的問題根深蒂固,遭遇此次危機的原因來自國內和國外等多方面。從國內來看,一方面,電氣化轉型過于緩慢是德國汽車業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自去年底德國政府取消電動汽車補貼后,消費者觀望情緒加劇,導致電動汽車銷量持續走低,許多車企紛紛放緩電動化進程;另一方面,企業管理層在電動化轉型中的決策失誤也造成重要影響。部分車企,例如大眾和奔馳,將戰略過于集中在電動汽車上,包括采取“純電動”和“豪華化”戰略等,忽視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最終導致市場份額下滑。
從國外來看,國際局勢的緊張如俄烏沖突等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困境。關稅壁壘和保護主義的抬頭不僅抑制了汽車出口,也增加了進口原材料的難度。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措施雖然名義上是為了保護本地制造商,但卻進一步加劇了供應鏈緊張,損害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能源和氣候政策的失誤同樣讓德國汽車業雪上加霜。歐盟實施的2035年起禁止燃油汽車的新規,以及從2025年起實施的高額碳排放罰款,使得所有車企被迫押注電動汽車。然而,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歐盟純電動汽車銷量下降了4.9%,其中德國的銷量下降近27%。
德國汽車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極為重要,其萎靡不振大概率將拖累德國經濟整體表現。11月13日,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發布2024/2025年度經濟評估報告,預測2025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僅為0.4%,同時預測今年德國經濟將萎縮0.1%。報告指出,德國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增長持續乏力表明德國經濟正受到總體趨勢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的阻礙。
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外界普遍擔憂美歐之間潛在的貿易摩擦風險。經濟學家警告稱,特朗普就任后,如果美國對歐洲汽車征收額外的進口關稅,將進一步打擊德國搖搖欲墜的汽車業,這不僅會導致生產線大規模削減,還會沿著整個供應鏈引發失業潮。屆時,如果德國汽車銷量出現大幅下滑,德國汽車業將遭遇更為猛烈的風暴,德國經濟復蘇前景將繼續黯淡無光。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