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因公共服務質量難孚眾望,才迫使人們不得不相信市場,才讓市場原則壓倒一切,甚至超越了對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
武漢市連日暴雨,致許多汽車的車牌脫落,73歲李老漢在齊腰深的污水中摸回20副,每副喊價100元賣給原車主(實際成交價多為三五十元),消息傳來,引發各方爭議。
支持者認為,李老漢付出了勞動,理應獲取報酬;而反對者認為,這是趁火打劫,有損文明;學者認為,適當收取酬勞是可以的,但不應超原價值的20%;而當事車主覺得,重辦車牌既麻煩又花錢,不如和李老漢協商。
有趣的是,絕大多數網友對李老漢持贊同態度,這體現出人們市場意識的提升,但也應警惕,不應把市場原則濫用到一切領域。
對于持“市場至上”觀的人們看來,不許李老漢收費,將來誰還肯在污水中撈車牌?這事實上鼓勵了人們互不幫助,最終傷害的是丟車牌者的利益。如果允許收費,撈車牌的人會越來越多,通過競爭,撈車牌的價格將不斷回落,趨于合理。
但,不應忽略這樣的前提:“雨中撈車牌”未必是一個市場,因其偶然性大,無法穩定、持續經營,且受外部條件制約,如城市排水系統提升,則這個“市?本突嵯失,這就鼓勵了少數人為了既得利益而去破壞公共設施,較典型的例證是,當年凡是有小店主經營公共電話處,周邊投幣式公共電話必遭破壞?lt;/p>
應該看到,李老漢的收益源于不可抗力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如果這也能成為生財之道,則將來誰遭遇病患、車禍、溺水時,救助者都先談價錢,談不攏便拒絕施救,這可怎么得了?事實證明,這世界并不只有市場,絕不能將市場原則應用到一切領域。既然“雨中撈車牌”未必是市場,我們就不能完全從市場的角度來評判它。
可問題在于,長期以來,我們有這樣一種錯覺,覺得市場最公平,信市場總是沒錯的。其實不然,以腎臟移植為例,由于資源有限,不得不按市場原則分配,導致活體腎價格畸高,由此引發道德危機:有錢人就算不急需,也能先得到,窮人即使急著救命,也無法得到,人生而平等,可到此時,富人卻有了先活下去的權力。
偏信市場,一是因為市場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過大,二是因為在市場之外,還不易找到更公平的空間。即以本案論,如不從李老漢手中買牌子,幾無其他的解決之道,至少李老漢不會推諉、拖拉和傲慢,而真去補一趟牌子,情況就不好說了。
那么,為什么不能把補車牌變得更方便、更快捷、更溫和一點呢?若如此,又有誰會找李老漢去買牌?這也許并非個案,恰恰因公共服務質量難孚眾望,才迫使人們不得不相信市場,才讓市場原則壓倒一切,甚至超越了對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可一個人人只會從利益角度思考問題的社會,又如何能長久?這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