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汽車11月24日訊 (記者 岳雅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扎根中國市場,近年來不斷的有汽車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傾注力量,擔負起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并在工作深度與效果上獲得長足進步。其中,作為最早進入中國汽車市場,也是目前在華市場份額最大的跨國公司,大眾汽車上周就豪邁的宣布,一次性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支持中國公益活動,主要集中在提升兒童安全意識、投入災后重建、支持青少年足球運動、加強教育合作等方面。
據了解,這是目前為止,汽車行業內唯一一家設立專門企業社會責任部門的企業。作為該板塊的直接操盤者,大眾(中國)副總裁楊美虹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認為,大眾此次支持中國公益活動的投入僅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系列活動中一部分,在過去的一年中,大眾從環境、安全、公益、教育等各個領域全面推進,真正踐行著讓生活更美好的相關社會職責。
在采訪中,楊美虹告訴中國網記者,未來,大眾汽車會繼續通過技術、研發的投入生產并推廣節能減排汽車;同時,做好兒童道路安全方面的宣傳工作,以期推動兒童安全座椅立法;此外,大眾(中國)通過與中國職業教育學校開展合作,發展職業培訓和雙規培訓,培養高質量的汽車技術工人。記者了解到,明年,大眾汽車會聯合旗下合資公司在全國100座城市大力推廣兒童安全座椅。
關注兒童乘車安全和少年足球
記者:大眾(中國)為何會選擇兒童安全座椅和支持青少年足球兩個項目來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未來打算如何開展這方面的活動?
楊美虹:大眾(中國)參與這兩個項目已經多年。大眾(中國)CEO海茲曼教授發現中國父母帶嬰幼兒乘車一般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而兒童安全座椅對保護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至關重要,所以決心開展兒童道路安全推廣活動。
關注這一項目以來,大眾(中國)連續7年錄制“大眾安全路”宣傳兒童乘車安全,此外,上海大眾的“寶貝安行”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針對三、四線城市對兒童安全座椅使用率更低這一情況,今年,大眾汽車在17個城市推廣兒童安全座椅,明年企業將走進100座城市。
大眾(中國)期望提升公眾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意識,并推進“兒童安全”方面的立法進程。根據最新消息,大約2016年兒童安全座椅法將實施,屆時,如果兒童乘車期間不使用安全座椅車主就要扣分了。
談到支持青少年足球活動,過去兩年,企業在湖北紅安縣、山西志丹縣各設一支足球隊,在江西省井岡山龍寺小學設立兩支足球隊。之所以比較關注中國青少年足球,首先,大眾集團CEO文德恩就是一位鐵桿球迷,大眾汽車是今年世界杯冠軍沃爾夫斯堡隊主贊助商和最大的股東,和皇馬、拜仁均有合作。
今年世界杯德國之所以奪冠與青少年足球教育做得好不無關系。過去,中國忽略了青少年足球教育,如今,我們與中國足協進行了“一攬子”合作計劃,包括請德國的教練培訓中國的青少年足球教練;計劃在眾多城市做青少年足球精英訓練營,在校園足球之外開設提升班。
履行基本義務推出節能汽車
記者:目前,企業在發展社會責任方面面臨哪些挑戰?
楊美虹:目前,大眾汽車企業社會責任面臨兩大挑戰,環境和道路安全的挑戰。
作為汽車制造商,大眾對社會的公益首先體現在產品的節能減排方面。一方面大眾汽車挖掘傳統內燃機節能潛力,比如使用渦輪增壓技術,盡可能降低排放;另一方面,大眾汽車推出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比如大眾汽車electric up!電動車11月份就開始銷售,真正實現全天候的“零油耗”、“零排放”、“零噪音”駕駛。插電式混合動力比如Golf GTE,內燃機加上電池可以跑936公里。
還有一個責任是安全方面的,汽車制造商除了打造更安全的產品,還要幫助消費者了解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我們要通過培訓和交流的方式培養他們的道路安全意識。比如“兒童安全座椅項目”。
記者:我們關注到企業推出“藍•創未來”概念,未來是否會做更多推廣?
楊美虹:“藍•創未來”蘊含諸多內容,首先我們要和消費者溝通,倡導一種健康、簡樸、時尚的生活方式。
從技術層面,過去大眾汽車推廣“藍驅”技術。比如我們使用的啟停系統,今年,企業提出的“基于發動機扭矩”的全新車尾標識,通過突出扭矩,而不是排量來引領消費者改善自己的消費行為。
工廠生產方面,企業設置水、電、二氧化碳、廢物和揮發物五個指標,規定五項指標每年均需遞減,以此督促企業使用更節能環保的方式進行生產。
“藍•創未來”的目標是倡導節能減排,告訴消費者少用大排量的發動機。企業盡可能把發動機排量降低的同時讓消費者體驗澎湃的動力。通過這樣的行為幫助消費者降低油耗,實現節能減排。
進行職業教育合作培養優秀技工
記者:您剛介紹的公益項目尤其是汽車安全項目,不少企業均在涉足,大眾(中國)與其他汽車品牌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楊美虹:海茲曼教授在不久前召開的“品牌之夜”里提到“大眾汽車集團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可持續發展的汽車制造企業”,這并不是僅僅推廣兒童安全座椅就可以做到的。
除了研發、生產、推廣節能減排產品,大眾(中國)還將公益體現在對中國職業工人的培養上。職業教育合作是德國政府和中國政府的共識,中國政府要實現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走向國際,就需要高質量的技術工人。大眾(中國)注重職業培訓和雙規培訓,和中國25個條件比較好的職業技術學院和高中長期合作,給他們提供教材并規劃課程設置。
在德國,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是高品質的代表,于是我們引進了德國的雙軌制培訓系統。我們把德國最好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帶進中國,同時在中國建立能力培訓中心,主要關注對老師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