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汽車消費環境進一步凈化
在過去的2014 年,提升汽車產品與消費環境的,政策扮演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汽車三包的深入實施以及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落地,改變了消費者在市場中的弱勢地位,也對 于車企提出了在質量管控方面的要求。隨著修改之后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及《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實施管理辦法》的實施,汽車消費環境 將會得到進一步凈化。
零部件企業將成召回主體
去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明確把部件生產者納入產品召回管理辦法中,成為了召回的主體之一。這也將成為我國汽車召回條例中的一大變,將更加有利我國汽車質量的提升。
據悉,《辦法》是去年10月份開始征求意見,有望于今年正式實施。其中,《辦法》第十三條明確寫道,經營者、汽車產品零部件生產者應當向質檢總局報告所獲知的汽車產品可能存在缺陷的相關信息,并通報生產者。
并且,質檢總局和受委托的省級質檢部門開展缺陷調查,可以進入生產者、經營者、零部件生產者的生產經營場所進行現場調查。而零部件生產者一旦違反規定,不配合缺陷調查,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可給予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目前,由于零部件供應商的原因,導致整車企業召回數量十分龐大。
去年,日本高田公司生產存在安全隱患的安全氣囊導致了全球10多家主流車企卷入,召回汽車超過1700萬輛。在國內,去年6月至11月初,車企總發布召回事 件59起,召回汽車近170萬輛。其中,有17起召回是由于供應商制造原因,涉及召回車輛數量為60.72萬輛。從占比來看,由于零部件供應商引發召回的 次數比為28.81%,召回數量比例為36.07%。
汽車維修信息公開
據中消協的報告,2014年,除了汽 車質量本身問題,消費者對汽車銷售及服務的投訴問題還有包括了服務費用問題,主要是維修保養價格不明示、不透明、配件只換不修、過度保養、不能一次性解決 故障、維修人員技術水平低等問題。售后服務態度強硬、野蠻,也致使矛盾不斷升級。車主因車輛質量問題向售后進行咨詢或投訴,工作人員無法對故障做出正面技 術解釋,不能正確面對故障存在的客觀事實,多以“人為造成”或提出不必要“檢測”為由規避責任,加重消費者舉證義務,車主無法接受售后無理野蠻、強硬處事 方式,致使矛盾升級。